10多年前因为一次意外造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茶峒景区就位于风景秀丽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当地自然风光迤逦,绿色生态保护极佳。花垣是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花垣先后被评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湖南省县域经济强县”。如今的乡村产业发展风生水起,美丽家园宜居宜业,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正在花垣大地徐徐展开。花垣县所取得的成绩都与众多扶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优秀企业息息相关,永倍达是其中之一。
勇于担当“一企一村”帮扶乡村
乡村是复杂的,它拥有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地域综合身份,天然地造就了它兼具文化、生态、生活与生产的多重属性,因而与城市不同的是,它可以兼容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无疑,深度参与到乡村振兴的永倍达深信,乡村的未来蓝图前程似锦。
只有高科技走进农村,人才方能回流农村,市场才能选择农村,农村才真正从乡野田园,城乡结合转变成赋予动感的新型城市。国家将乡村振兴定为国家战略,十四五规划重点计划,永倍达不忘初心,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开启“一企一村”帮扶计划,携手花垣县政府双动能,最大程度地对偏远落后的地区开展精准帮扶工作,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的农村,接续助力乡村振兴。2021年,永倍达为花垣县十八洞乡村发展基金捐款100万元,为花垣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花垣模式”积蓄力量和搭建平台。
永倍达针对扶农助农推出了特有的“惠美乡村”项目,并开通“惠美乡村”助农窗口,地区开展精准帮扶工作。2022年11月4日,花垣县与陕西永倍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正式举行。根据协议,双方将本着平等自愿、友好协商、共同提携、共同发展的原则,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为目标,遵循“需求产生合作、合作带来共赢、共赢促进发展”的合作机制,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
陕西永倍达是一家致力于探索全新电商运维模式,着眼于打造消费生态良性闭环,发展大型综合商业平台的民族企业。平台为了扶农助农推出专属版块“惠美乡村”购物专区,为花垣县设计“一企一村”帮扶计划,对偏远落后地区开展精准帮扶工作,对接当地政府及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局下发文件所指定的扶农助农项目,旨在助力乡村振兴,将实实在在的优惠与温暖输送到千千万万农民手中。
电商新零售带火湘西土特产
作为一家持续深耕电商业务的惠农企业,永倍达电商平台自上线以来,就始终将自身所拥有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并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助力平台企业发展,带领越来越的农产品企业走向富裕。“惠美乡村”是电商平台永倍达于2020年成立时推出的独立项目,在平台接下来几年的快速发展中,逐渐升级,成长为负责对接当地政府及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局下发文件所指定的扶农助农项目。不单如此,2021年,永倍达线上商城创立了独有的“惠美乡村”购物专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便捷的收益渠道。
永倍达采取线上线下联动模式,针对每个村不同的特色,制定相应的销售策略。线下,十八洞村村部外坪场上搭建起了数十个直播展销台,每个展销台上都摆放花垣县及十八洞村品牌的各色产品;线上,永倍达电商直播间,苗族女孩正眉飞色舞地对产品进行推介。一次直播结束,永倍达电商平台订单量已突破1280万元,远超预期。
花垣县当地特色产品湘西腊肉、湘西黄牛肉、土蜂蜜、猕猴桃、葛根面、吉卫大米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众多赶集群众,线上电商平台销售一点也不逊色,达到了超乎想象的效果。据永倍达电商平台的负责人介绍,十八洞村直播卖得最好的是香菇产品,上线六万单,通过平台直播推广很快销售一空。
高品质产品原产地直达,既能实现优质农产品搭乘互联网,走出大山,又能利用数字经济,吸引外地人才,大力发展电商,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在这条路上,永倍达展现了应有的担当。政企联动振兴乡村,永倍达吹起致富的号角。永倍达平台通过直播形式即为花垣县和十八洞村销售各类农特产品达1500余万元。永倍达表示,未来会继续为花垣县和十八洞村农副产品提供品牌建设和产业链优化的技术支持。
花垣县是扶贫乡村振兴首倡之地,围绕全面乡村振兴这一总目标,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基层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2021年以来,荣获国家级荣誉44项、省级荣誉172项;湖南省县域金融生态评估等级为A级,为全省17个县(市、区)之一;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达722.2%。政府牵头、精准助农、多方联动、互利共赢是永倍达在乡村振兴帮扶助农售货计划中的最重要的一条战略。倍达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导向,通过自身平台优势,不断和各地方政府加强合作,积极参与资源整合、市场对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肯定。永倍达不仅在用自身优势支持乡村振兴,同时也在利用创新的力量,帮助平台企业开拓销路、扩大销量,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电商之路。
成左眼残疾,唐代军回到老家放羊谋生。2018年,他卖光了羊,翻修家里的小院做起农家乐。前来农家乐的游客、食客必点的,总有一道腊肉。
去年,唐代军自产自销了8000多斤腊肉。除了经营餐饮住宿、制售腊肉,他还在屋后山坡上种天麻、养蜜蜂,这两年还承包了附近一个鱼塘开展休闲垂钓,通过发展庭院经济不仅养活了一家人,也带动了村里的用工和土特产销售。
与惬意的农家小院迥异,镇巴县小洋镇绿色产业园食品加工厂里机器轰鸣、腊肉飘香。“我们的产品不仅在西安、深圳等地卖得好,还把展示门店开到了北京。”手持“明星产品”,陕西镇弘蜀乐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浩告诉半月谈记者,这家由返乡创业青年发起成立的本地腊肉龙头企业,产量从2020年的80吨发展到2022年的300吨,去年总产值已突破2500万元。
单靠传统腊肉制品走不出镇巴、走不出陕西。在守住腊肉制作工艺的同时,当地企业积极学习先进食品加工企业的经营方式,通过延长产业链,创立自有品牌。
“开始只想着做点儿腊肉给在外地的亲戚送年货,一解乡愁。后来猪收得多了,我就想着怎么让更多人尝到镇巴腊肉。”今年45岁的文光琴和丈夫从做建材生意转为创立腊肉品牌。她每次看到乡亲们养两三头猪但一般只宰一头做腊肉,就想到了收购这些富余的农家猪,用奶奶教给她的方法做成最有本地特色的腊肉。2022年,她腊肉卖出20多吨,还有腊肠、腊排骨以及被当地人称作“血粑”的猪血丸子等也都各卖了好几吨。
文光琴(右)正在腊肉加工厂指导工人晾晒腊肠
推出一系列开市场先河的产品,诸如腊肉丝、腊肉酱、自热米饭等休闲食品、方便食品,也在助力镇巴腊肉产业走出秦巴山区。“目前,新开发产品的销售额占比已超过30%。”吴浩说,这些新产品在青年群体中特别受欢迎,之前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售卖,迅速销售一空。
在小洋镇绿色产业园食品加工厂房一旁,镇巴腊肉科创中心的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这个总投资约1.8亿元的建设项目,在2024年建成后将成为全县冷鲜肉深加工、腊肉深加工、方便腊肉制品加工的生产中心以及预制菜新产品研发中心,成为与高校重点实验室合建的镇巴腊肉校企联合研究中心,进一步扩大镇巴腊肉产业规模、为腊肉产业延链补链,促进三产深度融合。
“仅这一个项目预计实现年产值3亿元,增加就业岗位40余个、带动周边千余户农户标准化饲养生猪,使受益群体实现人均增收3万元。”吴浩告诉半月谈记者。
2022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商标品牌建设优秀案例名单,由镇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申报的“镇巴腊肉打造‘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标准+追溯’模式”入选商标品牌建设的“区域建设类”优秀案例。自2010年获批成为国内首个腊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来,汉中市与镇巴县采取多项举措推动腊肉产业化进程,土特产的品牌力不断加强,规模与效益均取得长足进步。
“镇巴腊肉不只是一种农产品,更是一个具有品牌价值、能够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的产业。”镇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高吉平告诉半月谈记者,截至2022年,镇巴县已培育出6家SC食品质量安全认证的腊肉加工企业,建成专属养殖基地35家,直接带动就业8000余人,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过15亿元。